2024-08-05 02:53:37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18756
原题:昌江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新路径
“水泥之都”走向蓝绿驱动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不能捕捉起来进行再利用?答案是肯定的。在昌江黎族自治县,这正在成为现实。
近日,记者在位于昌江叉河镇的华润水泥有限公司看到,碳捕集利用项目一期正加快建设。“一期预计2025年投产,每年能捕集二氧化碳6万吨,可广泛用于农业、工业甚至食品业等领域。”华润水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月英说。
昌江是我省传统工业县,铁矿、水泥长期是两大支柱产业,被称为“百年矿都”“水泥之都”。随着近些年露天铁矿趋于枯竭,水泥产业价格走低,昌江锚定绿色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方向,加快步伐,正由“黑灰”支柱向“蓝绿”驱动转型。
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
“水泥窑烟道内废气在引风机的作用下进入预处理塔,经过降温、脱硫、精馏、压缩等工艺,可得到纯度达到99.99%以上的食品级液态CO2。”在华润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公司项目部经理邓运楠指着宣传板上的碳捕集利用项目效果图说。
据介绍,该项目属于全流程规模化低浓度烟气CCUS示范项目,捕集的二氧化碳能应用于富碳农业、建筑垃圾固碳骨料、微藻固碳示范研究及制备甲醇或烯烃,剩余的二氧化碳则与澄迈福山油田合作进行驱油及封存,以实现二氧化碳变废为宝的高价值利用。
“捕碳”,是为了降低碳排放。水泥生产本身是耗能高、污染较大的产业。作为昌江水泥龙头企业,已有20多年历史的华润水泥有限公司又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唯有绿色低碳,才能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在华润工作数十年的廖月英深明此理。
自2014年起,该公司开始谋划以减污降碳、节能环保为核心的绿色转型:累计投入5478万元对生产系统脱硫脱硝除尘环保设施等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投入5000多万元推动红岭绿色矿山建设;2018年,建成水泥窑协同处置工业危险废弃物项目;2021年底,建成投产昌江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
产业转型是新的突围。“当前,公司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拓展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协同处置资源化,捕碳、固碳、用碳产业化。”廖月英介绍了公司新的绿色转型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协同处置废物资源化,碳捕集利用产业化,并优化产业结构,转型为环保产业为主、水泥生产为辅的科技环保公司。
去年底,碳捕集利用项目、昌江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及危废项目正式开工。公司计划建成规模20万吨/年碳捕集项目,分两期建设,助力昌江水泥打造碳中和示范性工厂。
另一边,昌江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及危废项目也在加紧建设,预计2025年3月投产。“飞灰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该项目采用飞灰水洗脱盐技术,推进飞灰资源化利用,水洗后的飞灰可作为水泥原料,也避免了填埋可能造成的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廖月英说,项目建成后年处置飞灰5万吨、危废2.92万吨。
新兴产业的零碳追求
在距离昌江核电基地约3公里,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电池级碳酸锂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项目成功落地了。
近日,在昌江核电关联及新材料产业先导区,电池级碳酸锂新技术研发创新基地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车间建设。“项目去年12月动工,一期一阶段生产线预计今年年底投入运营,年产量可达6000吨电池级碳酸锂。”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列说,整个项目占地约889亩,计划在5年内投资约30亿元,建设年产8万吨碳酸锂的生产线,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将达到88亿元。
电池级碳酸锂作为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储能电池的核心原材料,在整个新能源产业链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该项目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更是亮点。”王列说,与传统的硫酸法提锂工艺相比,该项目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电磁振动提锂技术,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该技术以电力和工业蒸汽为生产能源,摆脱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源头上实现了降碳减排。在“三废”处理上更是做到了工业尾气达标排放、工业尾渣资源化利用、工业尾水循环利用“零排放”。
为何选择落户昌江?作为工信部培育的企业领军人才和电磁振动提锂技术主要发明人,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毛评生表示,海南自贸港的政策优势、昌江政府的全力支持,还有与海南核电“资源共享+产业共建”的全方位合作模式,都是促成项目落户昌江的关键因素。
2022年,湖南行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携手中核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和海南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海南行者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而该项目与海南核电的紧密合作更体现在多个层面:碳酸锂项目利用海南核电电力、工业蒸汽实现资源共享。而随着增量配网“直供电”落地,核能“绿电”打造“零碳”品牌,顺应绿色低碳发展趋势,能更好主动应对“碳关税”,提升国际竞争力。此外,项目利用现有核电码头,海外锂精矿通过海运至核电码头,经传输带直达厂区,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资源共享,是践行‘核能+产业园’理念的体现。”海南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魏智刚说,核电一期工程2015年和2016年投入商业运行,当前在继续建设核电机组的同时,公司也从单一供电到大力发展以核电为主导的清洁能源产业,提出“以核为主、一主多元、协同发展”的构想,明确了“核能+产业园”“核能+核技术应用”“核能+技术服务”“核能+石化耦合”“核能+海南生态产业”等产业布局。
据悉,昌江在县域“多规合一”下对新老园区规划优化组合,确立“一园多区”组团模式,设立核电关联及新材料产业先导区、太坡“零碳”制造及科创服务区、叉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及核电现代海洋产业试验区。同时通过不断招商引资、制定《海南清洁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园产业招商奖励办法》等举措,成功招引、储备了一批优质产业项目。
海洋经济的深蓝谋划
近日,在昌江海尾中心渔港,两艘装满饲料的渔船从渔港出发,驶向蔚蓝大海。行驶约20分钟便抵达一个个周长约100米的圆形网箱旁。
这49口浮在海上的网箱里,养殖的都是金鲳鱼。将饲料抛撒到一口网箱内,平静的海面瞬间被争抢食物的金鲳鱼搅动起来。
“这口网箱的鱼苗是5月投放的,投喂4个月,长到8两至1斤重时就能销售了。”海南昌江元道养殖有限公司喂料组组长黄红俊说,目前这口网箱养殖了约22万尾,鱼苗长到2两重就需要分网箱养殖,每口网箱可养殖成年金鲳鱼10万至12万尾。
“我们自主培育鱼苗,每年养殖一次,今年投放的约700万尾金鲳鱼苗,预计9月就能开捕。”海南昌江元道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扬高说,该公司在昌江深海网箱养殖金鲳鱼已有9年,因为昌江海域海水水质好,所养殖的金鲳鱼品质好、肉质细腻鲜美,每年产量约600万斤。
刘扬高说,除了销售鲜鱼到内地,公司还与加工企业合作,将金鲳鱼加工成冻鱼,远销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去年实现了产值约1亿元。
“昌江的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海尾镇和昌化镇,金鲳鱼养殖基地在离岸10海里外的专属海域,因为那里常年水温20℃至30℃,更适合金鲳鱼生长。”昌江县农业农村局渔业室负责人文韬立说。
近年来,昌江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渔业企业,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并鼓励引导渔民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吹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号角。目前,昌江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已引入3家深远海养殖企业,其中有2家深远海养殖企业投入生产,深远海养殖面积达到397.5公顷,年产值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