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爱立信彭俊江:移动连接是数字化进程发动机

2022-09-02 17:38:34   来源:C114通信网  阅读量:8922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网络连接技术的创新将推动和加速数字化的实现,将创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各行各业提供强大的创新平台足以看出网络联系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在这方面,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期间举行,2022中国智能产业论坛爱立信中国首席技术官彭俊江发布建立全社会的数字基础设施,主题演讲他说,通信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核心,移动连接是数字化进程的引擎

5G连接赋予数字创新更多动力

数字基础设施的核心是通信网络,通信的基础是建立连接。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无线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今天全球无线数据流量是十年前的300倍,移动终端消耗的流量已经达到互联网总流量的54%彭俊江认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信是迄今为止数字化进程的主要技术驱动力,移动连接是数字化进程的引擎

目前,数字化的进程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创新正在发生AI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XR等创新正在让企业/行业变得更加高效,提供越来越好的用户体验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些创新的实现需要无线连接技术的支持彭俊江指出,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将赋予数字创新更多的动力,从而为社会经济创造新的价值

据爱立信预测,到2030年,5G带来的全球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收入将达到1.5万亿美元,而5G数字化转型为运营商带来的收入可达7000亿美元因此,过去十年只是移动连接发展的第一步未来十年,以5G为代表的连接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创新平台,并将继续快速发展

沟通的下一步,2030年的四种使用情形

对于通信技术的下一步发展,彭俊江畅想了2030年的用例场景。

场景1:对互联网的认知今天的交流已经做到了听觉和视觉,但味觉和嗅觉之类的东西还远远没有达到预计2030年这些东西会进一步实现

场景2:连接的智能机器今天的设备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模块,传感器已经切入每个设备,信息处理已经开始实现而机器之间如何交互和互操作也是接下来发展的基石

场景3:数字可编程物理世界希望创建物理实体的数字表示,同时创建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从而对物理世界进行追踪,模拟和预测

情景4:可持续的世界互联互通通信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就是如何保证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节能,安全等等比如爱立信和ABB做了一个电力能源管理系统通过5G的改造,故障率降低了75%,检测人员减少了50%在矿山项目中,可以通过无人驾驶来实现,通过5G改造,效率可以提高30%以上

5G的发展还需要四个方面。

彭俊江认为,未来5G发展仍需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扩大技术能力的外缘比如数字双胞胎可以依靠传感器获取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还原成用户真正需要的信息,基于5G网络的全息通信将让每个人都有更好的远程通信体验,让全息通信从科幻走进现实,面对工业互联网对可靠性和时延的高需求,爱立信时间关键通信可以保证高可靠性和低时延

二是营造合作创新的生态除了关注网络能力和价值创造,行业还应关注生态合作彭俊江指出,爱立信正在与全球合作伙伴一起推动工业数字创新,启动5G共创计划,推动5G应用的孵化目前,有40+家全球5G创新创业公司和10+家领先运营商参与其中同时,爱立信在帮助中国企业从中国走向世界,以及为中国企业提供芯片模块终端和应用测试服务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dquo桥,功能

三是促进行业应用5G正在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变革,其潜在价值已经在多个行业得到验证当然,这只是开始目前业界已经做了很多5G应用试点,包括一些商用案例,这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未来需要产业的配合,我们共同努力完成从1到n的过程,爱立信5G智能工厂获得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灯塔可敬的,爱立信在自己的工厂使用5G进行数字化升级效果是用水量减少75%,整体能耗减少24%,人工物料搬运减少65%,每个员工的产量增加120%无人机的盘点时间从几个小时变成几分钟,效率极高

四是净零排放——电信业的责任和使命节能要靠技术创新,要打破能耗曲线一方面,爱立信利用硅芯技术,网络智能,科学设计和能耗管理,帮助行业降低自身能耗,另一方面,爱立信也在赋能成千上万的行业减排未来通信行业消耗1.4%的碳排放,却能带来全社会15%左右的碳减排

今年是爱立信进入中国市场130周年爱立信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无线通信产业从1G到5G的发展在中国,爱立信建立了除总部外最大的R&D中心,全球核心生产基地和供应中心,爱立信one全球三大创新基地之一,爱立信全球网络终端测试中心同时,作为国内外技术合作的桥梁,它对与中国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合作持开放态度彭俊江表示,爱立信将继续扎根中国,信守对中国长期投资的承诺

版权声明: 本网站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互联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构成投资建议。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联系管理员,我们会予以改正或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版权所有: 中国科技观察网 (2012- )  备案号:沪ICP备2022019539号-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