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1 15:11:32 来源:光明网 阅读量:19962
“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触觉等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应用,开年迎来批量订单。”日前,武汉华威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晓辉兴奋地表示,今年公司1月份业绩同比增长1倍。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同样传来好消息,该中心实现110GHz电光强度调制器全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并已在国产光电测试仪表和宽带光通信系统中取得应用。
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学与医学交叉研究结出硕果——可溶栓纳米机器人。未来,外科医生或可通过向病人注射纳米机器人来治疗心血管相关的疾病。
一家家科创企业拔节生长,一系列创新成果接连涌现,一个个应用场景开启未来……
科技创新迸发奔涌,武汉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蓬勃萌发。
立得空间标定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对移动街景测量车进行标定。记者周超 摄
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城市韧性不断增强
新年伊始,寒风中的工地上“热气”腾腾。武汉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一口气开工两个“大装置”项目: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工程、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设施。
目前,在汉6个大科学装置建设有力推进。大科学装置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正是城市进入国家科创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招。
光迅科技光模块生产车间自动化率超90%,一人可同时监看、操作10台设备。记者周超 摄
武汉自去年“新春第一会”传递出大抓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持续掀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热潮。
全球首个人体肺部气体多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全球首款通导遥一体化北斗芯片等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武汉首次进入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全球前十。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后半篇文章”,也是武汉创新发展的着力点。
一个个重大专项“集结”下,新型显示、特种光纤、航天动力系统……一批制造核心技术正在以“揭榜挂帅”的方式被攻关。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力求让每一“公里”都接续。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中试平台“接力”,只为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让新技术“研有所用”。目前,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达20个,备案中试平台已达156家。
研发人员正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激光加工工艺中试平台进行测试。记者周超 摄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武汉加快培育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北斗等五大优势产业,以“武汉所能”服务“国家所需”,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2023年武汉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总量达1.45万家,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五大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55%。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邹薇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抢抓新领域、新赛道,是抵御经济风险的抓手。
抢抓产业转型风口,武汉聚焦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赛道。去年武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7%,截至目前,武汉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均位居中国首位。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今年元旦假期到现在,我们已经收到国内5个城市的订单,订单量同比增加了3倍。”普宙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雷震说。普宙科技生产的无人机主要应用于低空智慧城市管理工作,他们正在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助力开发更多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在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看来,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华工科技从“一束光”出发,积极探索“激光+”战略。2023年,仅在智能制造业务板块,开发完成20余款专精特新产品投入市场。
在对未来产业的布局中,武汉着力打造量子科技示范应用场景,原子量子计算原型机、量子安全芯片、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等产品相继发布。武汉持续推动量子应用场景加速落地,培育量子科技核心企业共15家。
用好科技创新这个“增量器”,努力让“关键变量”转为“最大增量”,城市能级跃上新台阶
“不愿只做‘躯壳’的传统车企,如今也在逐步掌控自己的‘灵魂’。”湖北芯擎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郑敏说。芯擎团队勇敢攀登7纳米车规级芯片的技术高峰。去年,国内首款自研量产装车的智能座舱芯片——芯擎7纳米车规级芯片“龙鹰一号”出货量突破20万片。
紧盯目标,发挥科技创新“增量器”作用,努力让科技创新从“关键变量”转化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武汉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创新驱动是武汉能级跃升的硬核动力。
长江电气智能电网产业园全铁液流储能系统投入使用,可一次性充满80台电动汽车、40万台智能手机。记者周超 摄
练好“内功”不断升级竞争力,企业因创新而强。1月30日,在中南建筑设计院的办公室里,一群年轻人正在讨论如何利用AI技术让建筑变得更“聪明”,如何基于万物互联技术为无人机等装备规划“智能路线”……近来,他们建立的全球首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能实现无图数字智能建造;未来,建筑设计企业将“变身”科技公司,打破全链条数据孤岛,实现高效链接高效建造。
武汉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融合。牢牢抓住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批试点城市机遇,目前,武汉超3000家工业企业正在智能化改造迭代升级,扬起创新风帆。
营造一片生机盎然的“创新雨林”,呵护每一生命“周期”。武汉布局“创新型企业育苗”“小进规攻坚”“专精特新培育壮大”“优质企业融资上市”,瞄准“专精特新”,“小巨人”成群结队,投早投小投科技,“独角兽”批量培育。
武汉是国内最早布局氢能产业的城市之一。“武汉醒得早,但能不能也起得早?”这个问题萦绕在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武汉理工氢电创始人潘牧心头已有多年。
依靠创新,实现一跃。今年仅1月份,理工氢电生产的氢燃料电池的核心设备——全新一代膜电极产品就收到了欧洲的6个订单。2023年,武汉氢能产业营收增长超过25%。
上汽通用武汉奥特能工厂,应用机器人视觉识别技术的下线智能质量检查。记者周超 摄
最新的成绩单显示,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
“近几年,武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评价,武汉是基于产业升级、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支撑下实现的2万亿。
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让“三个优势转化”成势见效
武汉鲜明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三个优势转化”,莫不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莫不需要新质生产力的加持。
2月1日,在位于光谷七路的武汉大学遥感卫星地面站,武汉大学教授、武汉珞珈伊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毛庆洲正在带团队测试一款国产化测绘激光雷达。通过“北斗”技术的融合应用,在500米高空,该企业自主研制的激光雷达仍可以探测到地面5厘米内的目标。
力巡查、交通设施检测等高精度地形测绘中一展身手。去年,该企业营收增长150%。在武大科技园,“北斗+”企业已涉及智能车、海洋装备、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多个领域。武汉正瞄准北斗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的目标,加快形成全国北斗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位于光谷北斗大厦的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拖拉机上安装了北斗高精度农机自动驾驶终端。记者周超 摄
“科教人才优势转化”对创新的依仗不言自明,“交通区位优势转化”有了创新的赋能必然如虎添翼。
自长江航运中心出发,载着大宗商品的大型货运船走出一条创新“链”路。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打造的“云上多联”智慧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能实时捕捉物流动态这推动了物流数据信息共享和单证标准化,企业在开展多式联运业务过程中只需签署一份合同,签发一张提单,实现一票到底、高效运转,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
开发这一平台的长江新丝路公司率先在长江中游铁水联运中破局。如今,武汉已成为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铁水联运枢纽。武汉创新发展思路,信息流带动客货运物流甚至金融物流等高端物流业态“动”起来,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正一步步确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必须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仍要依靠科技创新。2023年,武汉培育44家企业争创国家绿色制造体系示范,较往年增长50%以上。工业经济向“绿”而行,如今,武汉已建成5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氢能研发和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5000套氢燃料电池;动力电池回收、资源再利用、材料再制造……武汉格林美城市矿山低碳产业园内已形成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这些,是武汉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的生动实践。
大江汤汤,弄潮儿向涛头立。武汉正着力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近日
由长报传媒集团组织
经过专家组和媒体人士共同评选
2023年度武汉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长江日报出品
长图:策划陈昌 设计张莉
北京迎来降雪
陕西陇县:人勤春来早 企业生产忙
mRNA疫苗从军记
与国之重器、传奇战机共赴空天之约!
AIGC科普视频|游子为何会“近乡情更怯”?
从地壳深处到现代生活,来这里看一滴油的奇妙之旅
消化道癌早发时症状不明显?该如何预防?
中药新突破!这一研究成果登上国际医学顶刊